新读文教 > 穿越架空 >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 第914章 影响

这次海战,让双方都获益匪浅。

日本海军从此开始注重海军航空兵的建设,也让山本在实战中认识到舰载战斗机的作用,他对传统的以巨舰大炮为中心的作战理念开始探索,比正史上提前了至少十年。

在谷口尚真等人的鼓吹下,中国以空制海的思想得到日本海军界的重视,为以后的“大和”号的改编和日本航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过又有谁会知道,这一切原本只是败将谷口推诿责任的阴错阳差呢?

中国方面,因为这次胜利,基本验证了张汉卿提出的以重点发展海军航空兵来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思路,由海至陆,都对空军的发展给予极大的赞同,争论了几年的海、陆、空孰优孰劣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中国迈向空中大国奠定方向。

此外,小型水面舰只“皮薄肉嫩”、火力不足的缺点暴露无疑,也修正了张汉卿此前一些想当然的认识,特别是关于舰炮。

他此前认为,既然注定将来的海战是以航空兵为主体,那么耗费精力和有限的资源去制造大口径舰炮就是浪费。通过这次海战以及各方面的总结,他才意识到不妥。

诚然,海航部队特别是舰载机可以远距离奔袭消灭敌人的主力战列舰和巡洋舰等,但因为飞机的性能有限,天气、精度,以及对手的防空能力都是决定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区区舰载机还没有必然的把握制敌于死地。

这样,一旦敌方突破舰载飞机的攻击圈,或者双方在偶然的情况下面对面遭遇,己方军舰如果不能有效防卫,航母等都是活靶子。

这就需要军舰具有一定的自保能力,舰炮的口径可能不需要建成强国们动辄十二、十六英寸那么大,但是仍然需要有一战之力和威胁手段,口径太小,像现有的驱逐舰100MM口径确实是太小了。它们根本无法对敌舰有真正的攻击,类同于光挨打不能还手就不妥了。

中国历代最大口径舰炮,首推北洋“定远”级铁甲战列舰上的德制克虏伯305mm大炮,一直到正史上的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才重新拥有划时代的大炮:在投诚的“重庆”号巡洋舰152mm大炮。

而现阶段,中国海边最大口径的大炮就是“海琛”、“海圻”等巡洋舰上的150MM舰炮。虽然从性能上讲还远逊于欧美日,但只要不与战列舰或重巡洋舰作正面交锋,它们毕竟是中国能够与一般的巡洋舰对决的最大吨位的军舰,这也是它们虽然舰龄较长、但仍要接受改编的原因。

只要换装新式的舰炮,它仍然可以对敌方重巡洋舰及以下军舰造成相当威胁。

相对于155MM岸炮对于军舰的威胁,张汉卿宁愿建造能够“横着走”的巡洋舰。巡洋舰担当远洋长期存在和舰队威力搜索幕,有价格和吨位比战列舰小、航速压倒性优势、火力比驱逐舰强、适航性更好的优点,是护航主力和水面夜战主力。

作为未来航母的贴身侍卫,不需要它们决战,但至少在关键时候能够救命,这是很重要的。而这时候,能够与战列舰动辄336MM以上口径舰炮一战的最小口径大炮中,203MM是最小的。

再大,舰体就要增大,中国的造船实力跟不上,而且有往“巨舰”发展的嫌疑。所以,在与海军多次交流后,国防部、总装备部及海军司令部对于海军发展作了新一轮补充:

开始设计排水量为8000到一万吨的重型巡洋舰,以203MM舰炮为主炮。中国目前尚无能力建造这样的大炮,张汉卿已经通过私下渠道和铸炮强国德国取得联系。

根据其它国家的经验,5寸炮对付巡洋舰比较吃力,所以其副炮将选用155MM。不用英寸制的152MM是因为人民军陆军对于155MM重炮的使用及建造已有一定经验,如果可能,不需要大费周折地从国外引进了。

同样地,更小口径的大炮也将以公制为基础,像125MM、105MM、75MM都已经成型。

而日本人尽管师从英国,却发现152mm舰炮的弹药搬运对其小身板是极大的负担,所以其战列舰副炮(及轻巡主炮)都用140mm炮。

相信经过此战,信息灵敏的列强对于空中威胁的重视必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舰队防空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种情况下,以防空和反潜为主体的新式驱逐舰也列上日程。

中国的“九江”级驱逐舰尽管也有出彩表现,但这种出彩,只是一种侥幸。优势条件下数千炮的打击尚不能击沉一艘日军同等的驱逐舰,大规模海战时怎会让它再次从容?

所以张汉卿提出了建造新式驱逐舰“大连”级的要求。既然作为未来远洋海军舰队的重要外围警戒,续航力、适航性是需要考虑的,所以它的吨位要大。

键盘左右方向键"→"或"←"可翻页,回车可返回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目录,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