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读文教 > 都市言情 > 1627崛起南海 > 第七百七十二章 官方喉舌

不过李奈桌上的餐具倒是没有像某些广东暴户那样全部换成海汉玻璃制品,而是市面上常见的江西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这多少也是受了海汉人的影响,因为那帮处处讲究生活品质的海汉人最喜欢的餐具便是青花瓷,尤其以永乐、宣德、成化年间出品为最,而且必用官窑所出。

李奈不是很懂这些时常会批判大明种种弊端的海汉人,为什么会特别钟情于使用价值远不及海汉玻璃器的青花瓷。不过他能看得出海汉人对于瓷器倒是有着极大的研究兴趣,因为宁崎和陶东来都不止一次地跟他探讨过关于大明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款识等方面的学问,分门别类的细致程度足以用来著书立说,他们对瓷器的认识肯定远远过绝大部分的明人了。

既然海汉人都坚持认为青花瓷是好东西,一向相信海汉人眼光的李奈也就从善如流,将青花瓷列为了选。如脂似乳的白色瓷器配上亮闪闪的银制刀叉,在李奈看来似乎的确有海汉人所声称的“逼格”,吃进嘴里的牛肉似乎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味了。

吃完晚饭之后李奈回到二楼的书房,仆役已经将近半月的报纸都放在了书桌上供他浏览。虽然李奈现在很少到三亚这边来,不过本地所出报纸刊物,他还是会让仆役每期都买下两份,一份留在三亚的宅子,一份用船送回广州。宁崎曾将报纸称之为“执委会的喉舌”,这话李奈可是一直牢记在心,从这些报纸刊登的内容中往往也能解读出海汉的新动向和未来规划。李奈能够准确推测出海汉准备在台湾岛殖民的计划,一部分信息就是来自于对海汉官方媒体披露新闻内容的解读。

目前海汉公开行的官方报纸主要有两份,一份是针对海汉管理层、归化民干部、外部合作伙伴等特定对象行的《海汉参考》,内容主要是官方最近布的法律法规、开计划、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消息,也就是宁崎口中所说的官方喉舌了。《海汉参考》出刊期为半月,每月初一、十五出版,市面上并不公开售,只投送给预订用户。当然了,普通人肯定是不会每月花五元钱去订阅这种官方报纸来看,他们会感兴趣的是针对一般民众售的另外一种报纸。

《海汉快报》每十天出刊一期,每期定价只要两角钱,单价比起《海汉参考》要便宜十多倍,只要有收入的民众都能消费得起。而《快报》的内容定位就是各种民间八卦,山野趣事为主,加上诸多的宣传广告——报纸的行价格如此便宜,一多半的原因还是因为上面刊登的各种广告摊薄了行成本。即便是不识字的农夫、力工,到了《快报》行日也会在放工后跑到茶馆,花几分钱买一杯最便宜的乌龙茶,听茶馆里驻场的读报先生宣读报纸上的内容。

这两份报纸都是由海汉宣传部组织编辑出版,但各有针对的行对象和读者群体,市场竞争并不激烈。不过像李奈这样有闲钱的人,一般都乐于多掏几个钱把两份报纸一起订下来,在研究官方政策之余,也看看海汉民间的各种动向。

李奈按照自己的习惯先拿起了最近一期的《海汉参考》,七天前出版,不过这期报纸送抵广州的时候他大概预计在南下途中了,正好没有看到。头版标题新闻是《澎湖移民踊跃参军,刻苦训练海6并进》,李奈大致看了下内容,是讲述从北方南下的新移民在抵达澎湖的移民基地后,有许多青壮男子都为了报答海汉的救命之恩而选择了报名加入民团,而当地驻扎的民团海6两军都有,于是都各自吸纳了一部分新兵进行培训。

文章中既没有写出明确的新兵数量,也没有训练的具体内容,基本都是官方文笔,流于表面而并不会点出重点。一般人看过之后,大概只会接受到一些作用不大的信息,诸如北方移民正在迁入澎湖,当地有民团军驻守等等。

但李奈从中却注意到两个隐藏在文章中的信息,一是从北方迁入的移民规模估计不小,如果只是小打小闹地招募几十个兵,这种消息的份量肯定还不够登上官方媒体的头版头条;二是当地驻军就地训练新兵,而非送回胜利港的民团军训基地培训,这说明当地的驻军权限极大,亦或是有比较大的兵力缺口需要尽快填补,李奈个人认为可能是后一种情况——海汉人要在台湾殖民,自然需要分出一部分兵力驻守新殖民点,如果能够就近调动人马,显然要比从三亚千里迢迢调兵过去更为便捷省事。

在这篇新闻稿下面,还有一篇篇幅不长的评论员文章,署名是“天山奇石”,李奈知道这是宁崎在官媒上的笔名,当下便接着看了下去。文章中主要是讲述海汉移民政策对于拯救大明战争难民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为海汉执委会的仁慈举动欢呼的同时,也对大明目前内外战事不断的状况表示了担忧。

李奈注意到结尾处笔者提到“大明目前所遇之困境,并非只是外敌内患同时作乱之果,实乃现行政体之天然弊病,无药可解。海汉援助虽可缓其一时之痛,却无法治其病根。北方之乱,尚无法展望其终结之日。天下乐土,只在海汉治下之地。”

这段文章的评述简直可以用“大逆不道”来形容了,不过以海汉今时今日在南方的影响力,就算再加十倍的大逆不道,官府也只会当作没有看到。海汉人把海南岛已经经营成了国中之国,难道福广两地的大官们真的看不到吗?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视若无睹,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凭大明这块招牌已经无法撼动海汉,冒然招惹海汉反倒会给自己惹一身骚。而且如今的福广两省官场上,有几个穿官服的敢誓自己与海汉一点利益瓜葛都没有?得罪海汉人就等于是跟自己过不去,跟银子过不去,跟周围的同僚过不去,谁会愿意去出这种头?

也只有海汉人敢于这么明目张胆地宣扬这种反大明的论调,换个地方换个角色,早就被治罪打入大牢了。李奈对此倒是已经习以为常,毕竟宁崎可是说过“大明比海汉差了三百多年”这种话的人,在过去出版的《海汉参考》上也不止一次表过类似论调的文章,要让他写出夸奖大明的文章,估计比登天还难上几分。

键盘左右方向键"→"或"←"可翻页,回车可返回1627崛起南海目录,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